6月18日,《重慶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》公布。記者從新聞通報會(huì )上了解到,全市水庫有效調節供水量占比偏低,工程性缺水、農村飲水安全、防洪保安等問(wèn)題都十分突出。
類(lèi)似于人口普查,這是重慶市針對水利的第一次“身份驗證”。重慶有多少條河流?水庫共有多少個(gè)?全市水利“家底”究竟如何?耗時(shí)3年完成的《重慶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》填補了重慶市水信息空白,建立起全面系統的水基礎信息庫。
從普查結果來(lái)看,工程性缺水問(wèn)題嚴重。全市2996座水庫中,用以灌溉、防洪、供水的水庫僅占總座數的97%,其庫容35.4億立方米僅占全市總庫容的29.4%。對于每年80多億立方米的供水量來(lái)說(shuō),這只能是“杯水車(chē)薪”。同時(shí),重慶市有防洪任務(wù)的河段中,已治理的只占16.7%,已治理且達標的僅占8.4%,防洪保安形勢嚴峻。
另一方面,已經(jīng)建成的農村供水設施大多規模小且分散。在全市能夠享受到200立方米∕日或者2000人以上大規模供水設施的只有466萬(wàn)人,僅占農村供水總受益人口的33.6%。農村水質(zhì)標準和供水保障堪憂(yōu),農田灌溉渠道配套差、效率低。
市水利普查辦主任冀春樓表示,水利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應用。市水利局將利用普查數據,加快水信息平臺建設,進(jìn)一步完善水利統計系統。